贴片程序不是写一次就永远不变的金科玉律,它更像一条牛仔裤:刚出厂硬邦邦,穿几次、洗几次、改几次,才越来越合身。想把 SMT 线的良率从 96 % 拉到 99 %,秘诀就在不断“改裤脚”。下面深圳SMT贴片加工厂-1943科技把这些年踩过的坑、试过的招,按时间轴拆成四段:写前、写中、写后、量产。照着做,程序会一天比一天靠谱。
写前:先把情报收集全
三维数据,而不是二维
别只盯着 Gerber,把 PCB 的 STEP 文件也拖进软件,实测板厚、翘曲、V-Cut 深度一目了然,Mark 点不会被铣掉一半才发现。
一次问完研发三件事
-
极性元件丝印到底以哪端为准?
-
关键器件(射频、电源)有没有布局禁忌?
-
拼板有没有可能临时增减连片?
这三个答案写进“程序备忘录”,后期改一次少停一次线。
物料画像
把 8 mm、12 mm、16 mm 纸带/塑料带、Tray、Stick 全部列成 Excel,注明湿敏等级、重量、引脚共面度。写程序时直接调用,不再临时翻袋子。
写中:像写乐谱一样写程序
-
原点与坐标:手动量一次,再自动抓一次
用卡尺量拼板实际外形,软件再自动抓 CAD 原点,两边差值写进 Global Offset。这样换线换机也不会偏。
-
极性/角度:用颜色区分,用脚本锁定
在软件里把极性元件强制设成红色,角度改动必须二次确认;再写一条脚本:凡是角度>90° 的 BGA、QFP,自动弹窗复查。
-
吸嘴— feeder “配对表”
建一个数据库:
0402 → 0.3 mm 薄吸嘴 + 8 mm 纸带
Shielding Can → 2.5 mm 橡胶吸嘴 + 振动 feeder
程序生成时自动匹配,人工只改例外,减少“手滑”。
-
速度分层
重量<0.1 g,速度 100 %;0.1–1 g,速度 80 %;>1 g,降到 60 %,Z 轴 Soft-Land 高度加 0.05 mm。一条公式写死,后续换料不再逐颗调。
-
Mark 点双保险
在每个拼板单元加两个全局 Mark,再在密集 IC 附近放一个局部 Mark。局部 Mark 识别失败时,机器仍可用全局 Mark 继续,防止“一颗老鼠屎坏一锅粥”。
写后:让程序跑一场“压力测试”
离线模拟 + 首件实贴
先在软件里跑 3D 碰撞检查:吸嘴会不会撞散热器?料枪会不会打 PCB 夹具?没报错再上机。首件贴完立即做
-
SPI:锡膏偏移<25 µm
-
AOI:偏移<50 µm、无错件、无漏件
-
X-ray:BGA 空洞<20 %
三张报告全部合格,程序才允许批量。
版本冻结 + MD5 校验
程序定版后生成 MD5 码,存在 MES。夜班临时改参数必须走 ECN,系统比对 MD5,杜绝“暗改”。
量产:让程序自学习、自报警
三点校正制度
每班开班、换料、换机种,各跑一次三点校正:
-
全局 Mark → 校正坐标系
-
局部 Mark → 修正拼板误差
-
基准 IC → 检查角度极性
三次全部通过才允许自动运行。
实时 SPC 图表
AOI/ SPI 数据每 30 分钟汇总一次,偏移、抛料、错件趋势一旦飘红,系统自动邮件给工艺工程师,同时锁机待检。
“影子程序”热备
在服务器留一份影子程序:与原程序参数完全一致,仅 feeder 站位、吸嘴顺序优化过。当原程序抛料率>0.1 % 时,一键切换影子程序,换线不停机。
月度大扫除
每月把当月所有异常贴片数据拉出来跑一次 Pareto:
-
80 % 的缺陷由哪 20 % 的元件造成?
-
是坐标系漂移?还是 feeder 老化?
找到元凶后,更新数据库、改程序、换备件,形成闭环。
一张“七字诀”贴在工程师桌前
先量、再锁、三验证、勤复盘。
量——尺寸、重量、极性全部实测;
锁——版本、参数、权限全部冻结;
验证——离线、首件、过程全部留档;
复盘——数据、缺陷、经验每月归档。
把这条口诀背熟,程序会越来越像“老司机”:不急躁、不跑偏、不浪费一颗料。SMT 线的良率,也就悄悄从 96 % 爬到了 99 %,甚至 99.5 %。
如果您有SMT贴片加工的需求,欢迎随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为您提供详细的方案和报价。